2012年3月16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安全与和平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Peace Studies,Peking University)主办的第二期“战争与战略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顺利召开。
本期论坛主题是“抗日战争中后期的正面战场”。解放军出版社《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1944:松山战役笔记》作者余戈先生做了主题发言,详细介绍了自己对于滇西反攻研究的过程,以及滇西反攻相关战役的经验与教训,并和参加论坛活动的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其他与会人员还有国防大学战役指挥专业前教官酒海燕,新华社刘华记者以及来自北大相关院系的部分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国际安全与和平研究中心副主任于铁军副教授、寒天阳博士主持。
本期论坛第一部分,首先由于铁军副教授致开场白,其次由余戈先生进行主题发言。
在主题发言中,余戈先生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相关经历,以及两位对他研究工作影响很大的人物。谈及对抗战时期滇西缅北战场产生研究兴趣的原因,余戈认为抗战时期国内会战研究比较多,而且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来说,滇西战场在相当程度上还保留了当年的原状。例如,在当地还保留着相关的战场遗迹、遗物以及其他资料。此外,余戈提到,不同于某些媒体(如凤凰卫视)关于抗战时期滇西战役的纪录片(多以煽情的叙事手法为主),他在研究过程中将叙事放在第一位,重点将这段历史事实讲清楚,再总结归纳,陟罚臧否。
在叙述方面,余戈采用“时空还原”的方法。其以在电脑上建立了日记的形式,将与某一天有关的所有资料放在一起,做每一天的完全日志,这样有了一百天的完全日志,在脑子里都很清楚,再确定详略。同时,参考交战双方的记录,将双方史料加以对比,并予以标记。再次,由于松山战场的特殊性(国军采用了美械装备、是采取攻势作战的胜利者、有美军顾问),所以有利于作者借助美方的视角和资料加以研究,从第三方的角度对这次特殊战役加以叙述。
在史料运用方面,余戈认为类似与松山战役这种“微观战史”建立在“低端史料”基础上。“低端”指的是作战单元的战斗记录,而不只是大指挥部的记录。具体而言,余戈认为除了战斗详报和阵中日记之类的官方史料之外,事件亲历者的回忆、访谈和口述史料更有价值。
最后余戈谈论了研究战争的原因。其认为答案有格调高低之分,但“战争实际上是人类机体里的一部分,是人类命运的一部分。这样想,我们才可以进入比较具体的事实,不是泛泛而谈”。此外,战争也有大致的规律,作者把它叫做“模糊的精确”。正是这种生和死相关的话题,对人类有着致命的吸引。在结尾之际,余戈提到在完成“松山战役”之后,打算续写“腾冲战役”和“龙陵战役”,作为抗战滇西战役史三部曲,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完整地织出来。
主题发言结束后,论坛进入第二部分交流阶段。余戈先生和参与讨论的老师和同学就战史研究中中外史料的选择和比较、中国与外国战争史料的差异、滇西战役的情报战、中日两军的地图比较、以及滇西战役时中日两国军事后勤保障的差异、当地民众对作战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论坛的最后阶段,于铁军副教授作了总结发言,感谢余戈先生和大家分享研究微观战史的经验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