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1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安全与和平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Peace Studies,Peking University)主办的第五期“战争与战略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顺利召开。
本期论坛主题是“国际因素对于近现代中国军事发展的影响”。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任燕翔、陈默和剑桥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晨分别就晚清军购中的“德国情结”、抗战国军进口步兵武器及其影响,以及1945年到1953年间外国军事发展与解放军的转变等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并就相关问题与到场的师生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其他与会人员还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于铁军副教授、梅然副教授和新华社记者刘华,以及部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参加了论坛。
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国际安全与和平研究中心副主任于铁军副教授主持。
研讨会第一部分是主题发言阶段。首先由任燕翔同学发言,他的主题是“晚清军购中‘德国情结’的由来及其影响”。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研究缘起;二、学界与作者的观点;三、德国情节的由来;四、影响。其着重分析了19世纪70年代之后,晚晴对外军购倾向青睐德国产品的原因和影响。在举出现有学者的观点之后,任燕翔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普法战争传述的变形,误认为德国胜在军械优良方面;2、清朝驻德公使李凤苞的德国情结;正是这两个原因导致了晚清军购中出现了青睐德国的特殊情结。对于这一现象的结果和影响,任燕翔同学认为,这一军购中的“德国情节”,导致了晚清军购思路和对武器的认识都受到德国影响。同时,晚清也混淆了军事援助、军事结盟和军火销售的界限。很长一段时间晚清认为德国是可以结盟、进行援助的对象。把德国对华军火销售的热情当作对华军事援助的热情。
研讨会第二位发言的是陈默同学,其主题是“抗战时期国军进口步兵武器及其影响”。主要是从民国初到抗战这一段时间,步兵轻武器(主要是枪械)的进口情况。关于各种枪械的进口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1、毛瑟七九步枪三代同堂;2、万国牌轻机枪;3、略显陈旧的水冷重机枪;4、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的冲锋枪;5、作为重要配角的驳壳手枪;6、结论。针对这些特征,陈默同学逐一分析和评论。最后,他总结了这一时期枪械使用的几个特征:光进口和生产,不淘汰(给新编的部队),导致混乱杂陈;枪械装备情况受国内政局影响五花八门;产能不足、依赖进口;考虑保守,长期使用国外已被淘汰的武器装备;受制于人,缺乏统一规划;受德国影响。
研讨会最后一位发言的是李晨同学,他的主题是“外国军事与解放军的转变(1945-1953)”。其认为与通常对解放军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强大对手的认知不同,解放军的转型也是在外力的影响下进行的。主要围绕两个案例展开讨论,一个是内战时期的东北,一个是朝鲜战争。对于第一个案例,李晨认为内战时期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装备、技术、作战思想方面都受到了外力的影响。在朝鲜战争的案例中,志愿军在运动战和阵地战阶段,都获得了大量的外国(苏联)援助,不仅仅在武器装备和技术上,也是在作战思想上。所以,与传统的“小米加步枪”认知不同,内战和朝鲜战争时期解放军(志愿军)的转型也是在外力影响下进行的。
中场休息之后,论坛进入第二部分讨论环节。首先讨论内战时期中共内部有无正规战和游击战的争论?李晨认为有这方面的争论,早在平型关战役时期,林彪就有进行正规战的呼吁,但是毛泽东不同意。其实毛对正规战不是不了解,也在不断更新。中共军队的游击战更多地是一种战略考虑,而不是政治考虑,是为了取得更高的消费比,减少损失。
其次讨论了解放军缴获的军械来源问题。李晨认为东北地区的解放军缴获敌方装备的条件最优,其次是华东地区的解放军。因为这些地区国军武器装备相对较优,出了美械部队之外,也有不少日械部队。关于中共装备的后勤供应,陈华认为由于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后勤,所以中共军队可以在一直军队中配备不同的装备。陈华补充说李克峰的文章提到过毛瑟枪的使用率高于冲锋枪,是因为毛瑟枪也能连发,可以当做冲锋枪使用。
接下来讨论了普法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影响。任燕翔认为普法战争对日本也有影响,但没有中国那么强烈,甚至产生了“德国情节”。因为晚清时期更强调器物层面的问题,而日本则强调组织制度层面的问题。所以日本即便引进装备,也强调先建兵工厂,形成自己的体系。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仅停留在单纯的武器进口上。梅然副教授认为,由于不切实际的“德国情节”,清朝对德国产生了虚幻的好感,认为中德武器贸易反映了德国对华的好感,甚至是结盟意愿的表达。这种倾向对中英关系影响如何?任燕翔认为,英国方面并无明显动作,除了“绅士资本主义”的解释之外,还因为当时英国关注的重心并不在亚洲,此外中英海军合作中的“小插曲”也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梅然副教授问及后进国家是否会形成“军事-贸易综合体”?任燕翔认为,晚清比较接近这种概念的可能是天津军械局。
最后,关于晚清和民国对外军购的比较问题,大家进行了热烈讨论。任燕翔认为由于天津军械局负责购买、储备武器,所以容易形成“什么好就买什么”直观感触。相对比部队组织制度层面,武器装备更容易加以改变。所以普法战争中德军胜利的武器因素在中国被极力夸大。相较于晚清时期,民国对外军购的水平就大伟不如了。陈默认为,由于中央权威破碎,军阀混战,中央军和地方军都有各自的渠道,进口各自的装备。梅然副教授认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很多中国军阀进口武器装备是为了内战需要。任燕翔认为,武器的采购也和士兵的水平有关。而且由于中国市场太大,且地域发展不平衡,所以出现了民国武器“万国造”的特殊情况。
本期论坛在热烈地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