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和平与安全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Peace Studies,Peking University)主办的第三期“战争与战略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顺利召开。
本期论坛主题是“近现代中国海关史最新研究进展”。剑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教授、《剑桥战争史》(现代卷)主编方德万(Professor Hans van de Ven)应邀在论坛发表了演讲,并和参加论坛活动的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其他与会人员还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小明教授、于铁军副教授、初晓波副教授,国防大学尤东晓副教授、徐弃郁副教授,解放军出版社《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余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历史学系的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
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牛军教授主持。
论坛第一部分的主题发言中,方德万教授首先介绍了他对于近现代中国海关史最新的研究进展。他认为近代中国海关是介于中西之间的特殊的“边疆制度”,相对于中国政府和西方列强,都有一 定的独立性;并且对于晚清、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以及抗战和内战期间的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方德万教授还简要介绍了即将出 版的《剑桥战争史》(现代卷)的框架。该书将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战争史分三个时期:第一阶段由十九世纪中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战争大众化”阶段;第二阶 段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战争机械化阶段”;二战结束后至今,为“战争管理化的阶段”。方德万教授指出,这三个视角对于理解近现代中国军事史和战争史同 样重要,例如,战争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尽管装备落后,但在管理上却可圈可点。
主题发言结束后,论坛进入第二部分交流阶段。方德万教授和参与讨论的老师和同学就海关与西方国家对华政策、中国与西方战争形态的差异、史迪威对于中国抗战的影响、国共两军的比较、以 及各国军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去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在回答关于近现代史研究方法的问题时,方德万教授指出,中国与国际史学界之间交流和 互动日益密切,史料共享和国际化研究程度不断加深,学者的国别背景对于相关研究的影响也随之减弱。但也应该注意的是,当代史研究中史料,尤其是档案的匮乏,成为制约研究水平的一个突出因素。没有相关档案的开放,历史研究者就很难确定已知史实和史料的意义和价值,研究就根基不牢。
与会学者均认为本次研讨会的充分交流对促进双方学界的战略研究大有裨益,并对今后继续举办战略研讨会议抱以强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