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7月8日,北京大学国际安全与和平研究中心与《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共同举办“美国的全球同盟体系与同盟战略”暨《国际政治研究》第六届青年学术创新工作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安全与平研究中心主任于铁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研究》副主编赵梅研究员,以及《国际政治研究》主编王逸舟教授、副主编张小明教授、编辑部主任庄俊举副编审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会议。
张海滨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本次会议的学术与政策价值。他表示,在中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对特定领域和具体议题的探讨都需要放在中美战略博弈的框架下进行考量;同时,探讨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也需要以特定的问题作为切入点,避免陷入空谈。尽管美国的全球同盟体系以往更多是一个传统安全问题,但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交织的当下,应该挖掘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有哪些交叉点,以及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
王逸舟教授高度肯定该课题的意义,他指出,美国的全球同盟体系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一个值得长期、深入研究并且高度复杂的问题。作为一项制度安排,美国的全球同盟体系不仅仅是建立在政治与安全合作的基础上,同时也体现着同盟内部国家间的战略文化及共同的价值观。研究美国同盟体系对于中国外交中的“伙伴关系”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于铁军教授对“美国全球同盟体系与同盟战略”这一研究课题进行简要介绍。他指出,当前同盟研究以政策和外交方面为主,对同盟的运作、动力机制以及具体情境下的合作的研究相对不足。在探讨美国的同盟体系时,除了要注重美国的作用,盟友的作用及盟友之间的互动也应该成为研究重点。
上半场讨论由于铁军教授主持,于铁军教授、新华社《参考消息》智库主任刘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祁昊天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师小芹分别以“大国竞争时代的美国同盟战略”“美日澳印四国对话机制的制约因素分析”“美国区域同盟体系下的强制外交及冲突管控:基于同盟属性差异的建模推演”和“弱者的战略管理:澳大利亚与澳美同盟”为主题发言,他们从中国的战略关切来看美国的同盟体系,并试图厘清同盟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刘丰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牛可副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归泳涛副教授和节大磊副教授进行评议。其中,有评论建议在对美国同盟体系的研究中注意三个层次同盟关系的划分,进一步搞清楚“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即明确美国盟友的含义、美国和盟友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等。几位老师还共同讨论在美国同盟体系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应如何做出扎实的、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学术研究。
下半场讨论由赵梅研究员主持,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方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李卓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院副教授李婷婷分别以“日美军事同盟关系演进与地区安全”“大国竞争的转型与北约”“拜登上台后美国在东南亚同盟网络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和“大国竞争背景下美韩同盟的转型:战略定位、运作机制与管理实务”为主题发言,聚焦美韩同盟、美日同盟及美国在东南亚盟友体系的发展演变。牛可副教授和节大磊副教授进行评议,他们提出如何看待美国同盟体系的文明基础、美国的同盟体系对于西方文明构建有哪些作用、美国的战略同盟与西方基层社会趋势和公众意见有什么样的关系、美国维持同盟体系的经济代价如何变化、欧洲一体化对北约有怎样的影响等问题。
在总结环节,张小明教授指出,同盟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和学术性都很强的议题,需要将学理与政策紧密结合。该课题聚焦美国的全球同盟体系,但议程中不包括美国在拉美地区的盟国,需要对课题中“盟友”的选择标准做进一步的划分。
《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任庄俊举在发言中谈到,课题组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非常期待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地交流讨论、修改完善,推出具有更高质量、富有创新性的学术作品,编辑部会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于铁军教授在最后总结指出,该课题目前的成果更多聚焦于事实问题,未来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就美国全球同盟战略的特点进行提炼、深化和总结,并向在场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表示衷心地感谢。
北京大学国际安全与和平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潘荣英老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编辑王海媚老师,以及学院多名博士生同学参加了此次工作坊。